11月10日,由大連商品交易所、馬來西亞衍生產品交易所聯合主辦的“第16屆國際油脂油料大會”在線上舉行。本次大會以“繼往開來再出發 暢內通外新征程”為主題,邀請產業人士和資深專家圍繞“中國大豆產業發展及未來展望”“全球油脂油料供需格局及變化趨勢”等9個行業熱點話題進行深入分析解讀,幫助產業企業把握市場形勢,理清風險管理思路,助推國內油脂油料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圖片
大商所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嚴紹明在致辭中指出,油脂工業發展水平是衡量國家經濟水平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在國民經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我國油脂壓榨行業快速發展的十年,也是國內油脂油料期貨市場發生深刻變化的十年,產融結合日益深入、期現結合日趨成熟,共同服務國民經濟發展實現量質雙升。
一是產品體系更全,產業風險管理工具箱日益完善。在構建起較為完善的油脂油料期貨品種體系的基礎上,2017年大商所在豆粕期權上實現了國內商品期權的“破冰”,此后相繼平穩上市運行棕櫚油、大豆、豆油等期權品種,構建起期貨期權一體化的避險工具體系,大大提升了企業在風險管理上的效率和精度;在油脂油料板塊成功落地基差、倉單等期現延伸業務,邁出了打造場內外協同服務產業企業風險管理主陣地的關鍵一步;在棕櫚油期貨及期權上順利引入境外客戶參與交易,向合格境外投資者(QFI)開放參與大商所油脂油料品種,進一步提高服務全球產業企業風險管理能力。目前,大商所在油脂油料板塊初步形成了期貨現貨結合、場內場外協同、境內境外連通的衍生品工具體系,能夠更好地服務油脂油料產業融入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二是規則制度更優,期貨標準進一步貼近產業需求。大商所緊跟大豆現貨市場變化,對豆一、豆二等合約規則持續優化完善,通過優化交割標準、調整交割區域等,進一步滿足現貨貿易習慣;充分考慮產業分布特點,調整優化交割基礎設施,在華南地區推出豆油動態升貼水制度,增設廣西地區為豆油、豆粕交割區域,實現華北、華東和華南等大豆壓榨主要區域全覆蓋;靈活運用做市商制度,顯著提高油脂等品種非主力合約流動性,更加契合實體企業連續生產、連續銷售的避險需要。經過近些年“一品一策”不斷地優化完善,大商所油脂油料期貨市場功能持續發揮良好,在服務產業企業綜合利用期現兩個市場及“保供穩價”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是市場服務更實,期現結合在實踐上不斷豐富。大商所圍繞重點品種、主要產品線和產業鏈,依托產融培育基地、DCE產業行等特色市場活動,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積極引導產業企業關注和參與期貨市場;先試先行并不斷深化“保險+期貨”“企業風險管理計劃”等中國特色的期貨“支農支小”服務,有力促進中小農戶、中小微企業小而散的風險管理需求有效銜接期貨大市場;加快推進場外“一圈兩中心”建設,在油脂油料等產業板塊組建以龍頭企業為核心、向上下游輻射的大宗商品生態圈,創新開展場外交易專區、倉單融資、協議交收庫業務,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深度和廣度。
記者了解到,目前參與大商所油脂油料衍生品交易的客戶已超140萬戶,今年1-10月油脂油料期貨、期權總成交7.27億手,日均持倉量451萬手,其中產業客戶在油脂油料品種期貨成交、持倉占比分別為23%、35%?!按笊趟谪泝r格+升貼水”的基差點價模式已發展成為油脂油料行業的普遍模式,國內外大型糧油企業和超過90%的國內大豆加工廠均深度參與大商所市場進行風險管理,利用棕櫚油期貨套保的棕櫚油企業進口量占我國進口量的85%以上。
馬來西亞衍生產品交易所主席拿督歐麥爾表示,盡管全球市場面臨不利因素,但全球基準原棕櫚油期貨合約或“FCPO”仍然是管理價格風險敞口的首選金融工具,去年錄得3.9億公噸原棕櫚油交易的強勁表現,相當于全球原棕櫚油產量的五倍以上。從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FCPO交易量總計為4.01億公噸原棕櫚油,顯示出積極的增長趨勢。為方便市場參與者,交易所在FCPO和FEPO之間,引入了商品間價差功能,以促進兩種產品之間價差交易的執行。2020年12月,大商所將其RBD棕櫚油期貨合約國際化,讓馬中市場產生額外的流動性。這些歷史性的里程碑標志著大馬衍生產品交易所的產品對市場參與者有著強大吸引力,鞏固了馬來西亞作為全球棕櫚油交易主要發現中心的地位。
中國大豆產業協會會長楊寶龍指出,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將近90%, 自給率低已成為國家糧食安全的短板。從2017年開始,我國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穩定大豆生產,在科技、政策、投入等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支持。在政策的引導下,國產大豆種植結構調整、單產水平提高成效顯著。預計2022年到2023年,全國大豆產量將創歷史新高。中國大豆產業要想健康長久的生存下去,必須走國際化道路,張開雙臂迎接國際形勢、國際行情、資本市場帶來的挑戰。希望國家在加大種植補貼、強化國產大豆品牌、加大新品種培育的同時,產業鏈企業能夠充分利用好期貨工具規避經營風險,讓期貨為大豆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決策服務處處長張立偉認為,地緣政治沖突不斷、新冠肺炎疫情反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極端天氣頻發等,對全球油脂油料供應鏈、貿易鏈造成了較大影響,供需格局不斷發生變化,但產量震蕩增加的趨勢未變。大豆產量的增加主要來源于巴西,其次是中國和印度。22/23年度我國大豆產量有望超過2000萬噸,較15/16年度增加700多萬噸;同期印度的大豆產量也增加了400多萬噸。
嚴紹明表示,下一步,大商所將在中國證監會領導下,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扎實做好服務實體經濟、防控市場風險、深化改革創新等各項工作,有效發揮期貨市場發現價格、管理風險、配置資源功能,與相關各方攜手深化衍生品市場建設,為油脂油料行業高質量發展貢獻期貨力量。
一是做精做細油脂油料品種,深化市場功能發揮。主動傾聽市場聲音,根據現貨產業需求持續優化“一品一策”,進一步促進品種功能發揮,同時發揮好國際油脂油料大會的平臺和品牌作用,加強行業間交流,講好油脂油料產業期現融合發展的故事,不斷夯實油脂油料產融結合的堅實基礎。
二是繼續加強場外市場建設,促進期現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大宗商品倉單登記中心建設,通過引入新興科技、金融、倉儲、物流、質檢等相關方,建立涵蓋現貨交易、風險管理、融資服務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促進期現貨市場深度融合服務大宗商品行業。
三是持續擴大特定品種范圍,提升期貨價格影響力。推動在豆一、豆二、豆粕和豆油期貨和期權上引入境外交易者參與,提升相關品種價格有效性和影響力,為境內外企業風險管理提供便利。
據悉,自2006年起,大商所已經與馬來西亞衍生產品交易所聯合舉辦了15屆國際油脂油料大會,為油脂油料行業搭建起了信息共享、交流合作、共謀發展的產業服務高端平臺,充分增進了產業企業對期貨市場的認識,有效推動了期貨和現貨市場的深度融合。經過多年發展,國際油脂油料大會已經成為國內該領域內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高端品牌大會。
(來源:糧油市場報)